面对疫情,千千万万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,奔赴抗击新冠肺炎的第一线。2月26日,接到特殊任务后,广中医深圳医院仅用两个半小时,迅速组织了一支涵盖中医、中西医结合、全科医学、医院管理等专业的志愿者队伍,该院三名工程仝小林院士团队成员及38名志愿者组成的战地“通讯员”将防控关口前移,作为这支国家级中医医疗队的后方力量,也参与到这场特殊的战疫中来。
因在湖北广大基层乡镇社区施用中药,中医药“通治方”通过湖北各地市政府统一推广应用到社区、方舱医院的密切接触者、疑似患者以及轻型、普通型患者,服药后的情况统计就由这支通讯员队伍来承担。
仝院士提出利用移动互联网,建立隔离区内外前线医护人员与医护志愿者团队人员,相互配合,协同推进的运行模式,通过APP或电话等方式,远程对这些湖北患者进行随访和疗效评价。通过与患者全程保持联络,解答患者的问题,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,帮助不便的患者在APP中填写病情日记。同时针对患者疑问,为他们答疑解惑。在一线医务人员送医药的基础上,再通过互联网医疗送去人文关怀。
疫情发生以来,中医药诊疗在早期介入、全程参与、后期康复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优势。通过这次在武昌区的实践,中医“治未病”,即未病先防、已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观念得到了充分体现,同时也为新发、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处置提供全新的“解题思路”。
“辨证论治、一人一方”是中医理想的用药模式。但面对社区大量患者,靠中医医生一个个把脉开方是无法实现的。特殊时期,为让每一个病人都吃上中药,医院后方志愿者与湖北患者的联络,使一线充分把握了新冠肺炎疾病发展的脉络,为一线医生迅速决策提供便捷的数据支撑。其中,随着武汉天气转暖,由该院志愿者首先集中反馈的患者燥热、多汗等症状,为前线及时调整处方用量提供了重要参考,反馈的恢复期患者胸闷、脘痞、气短、乏力等问题,为后期拟定恢复期处方也有着重要价值。同时,在这次疫情中,医院有效积累了社区信息化管控经验,这也为未来社区慢病防控新模式提供了有效的借鉴。
自2月中旬起,该院仝小林院士工作室团队参与了新冠肺炎国家六版、七版指南,中医三版指南及中医恢复期指南的修订。通过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反复讨论,群策群力,为中医药抗疫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