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肝劳
本病是指久视之后,出现眼胀、头痛、头晕、眼眶胀痛等症状的眼病。因肝开窍于目,故名肝劳。相当于西医学的视疲劳。由久视劳心伤神,耗气伤血,目中经络涩滞所致。劳瞻竭视,筋经张而不弛,肝肾精血亏耗,精血不足,筋失所养,调节失司,发为本病。
临床可见在长期近距离的学习、工作后,视物模糊或昏花,眼干涩不适,眼珠胀痛,睑重欲闭,头额闷痛,眼眶、眉棱骨痛,查视眼部无明显异常,或有近视、远视、老花眼或隐斜视等,全身可兼见心烦欲呕,休息之后症状缓解或消失。眼压不高,视野正常。
内治:气血亏虚者,可用天王补心丹、八珍汤合柴葛解肌汤加减。肝肾不足者,可用杞菊地黄丸、明目地黄丸或驻景丸加减方合柴葛解肌汤加减。
针灸疗法:以取足太阳膀胱经、足少阴肾经、足少阳胆经、足厥阴肝经、手少阴心经穴位为主,选用攒竹、肝俞、肾俞、膏肓俞、心俞、照海、神门、风池、阳白、行间、太阳穴、丝竹空、瞳子醪,每次用4—6穴,以针刺为主,10天为一疗程,可行2—3个疗程。
按摩疗法:选用眼周围的穴位如攒竹、睛明、承泣、瞳子体、丝竹空、阳白、鱼腰,用手指按压穴位,轻揉、指压。
二、火疳
火疳,生于白睛,在里层,推之不能移动。《證治准绳.七窍门》说:若白轮有红颗而胀急涩痛者有变,而急痛连内,而根深接内者,火疳也。
[病因病机]
1、肺热亢盛,气机不利,以致气滞血瘀,病从白睛而发。
2、心肺热毒内蕴,火郁不得宣泄,上逼白睛所致。
3、湿热内蕴,兼感风邪,阻滞经络,肺气失宣,郁久白睛发病。
4、肺经蕴热,日久伤阴,阴虚火旺,上攻白睛。
本病多因肺热亢盛,气机滞塞,久而成瘀,混结白睛深层而成紫红结节。或因心肺热毒不解,从内而发,致目络壅阻,气血瘀滞不行,结聚于白睛深层。或因风湿内蕴,久而化热,湿热之邪阻滞气血,致使肺气不宣,郁结于白睛深层而成结节。或因肺热久而伤阴,虚火上炎煎灼肺之血络,使白睛结节久而不消。
[临床表现]
初起患眼涩痛,羞明流泪,视物欠佳。检视眼部,白睛深部向外突起一紫红色结节,其形或圆或椭圆,大小不等,推之不移,压痛明显,隆起之结节可由小渐渐增大,周围布有紫赤血脉,一般很少溃破,病程缓慢,容易复发。其疼痛、羞明流泪、视物不清等,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加重。单眼发病者多,也有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者。本病失治或误治常可危及黑睛、瞳神。
[诊断依据]
1、白睛里层起结节,呈小扁圆形隆起,或融合成环,色紫红,推之不动,压痛拒按。
2、患眼疼痛,畏光,流泪。
3、病程长,易反复发作,常致白睛青蓝或并发瞳神紧小,瞳神干缺。
4、多发于成年女性。
三、目痒
1.中医诊断标准
参照《中医眼科学》(廖品正主编,人民卫生出版社,1992年)。
(1)以眼部发痒为主症的眼病;
(2)双眼视力如常,眼内或两眦作痒,或痒如虫行,或奇痒难忍;
(3)或有畏光、流泪,或有粘丝状分泌物;
(4)或睑内面有扁平、大小不等、质坚而硬的淡红色颗粒,呈铺路的卵圆石样,或半透明的颗粒,或见白睛污红,或眼内外无异常见症者。
(5)周期性反复发作,春夏季或秋季加重,冬天缓解,或常年反复发病。
2.西医诊断标准
参照《中华眼科学》(李凤鸣主编,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年)。
(1)询问病史:个人及家族过敏史、用药史、发病的时间、发病的季节、病程的长短等。
(2)症状:双眼发病,眼痒甚至奇痒,异物感,流泪,畏光,分泌物多而粘稠。
(3)体征:结膜充血、水肿,滤泡,或巨大铺路石样乳头。
(4)治疗史:对抗过敏药物治疗有效。
(5)细胞学检查:可见嗜酸细胞,变性的上皮细胞、淋巴细胞等。皮肤试验和结膜过敏原激发试验、印迹细胞检查等可有助于诊断。
目前本病多依据病史和症状做临床诊断,实验室诊断不是必需的临床诊断条件,可做为支持诊断。